Copyright ?2025 廣州德祿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沈烈初,江蘇常州人,1955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系,1960年獲前民主德國德累斯頓高等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貒?,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沈陽第三機床廠副總工程師、副廠長,第一機械工業部機床局副處長、科技司副司長,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主任,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主任
在功率測量儀表領域,高精度測量技術的突破始終是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電磁計量科學研究所李正坤研究員,他深耕功率計量技術三十余年,參與制定多項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其團隊研發的功率基準裝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見證了我國功率測量儀表從跟跑到并跑的發展歷程。“功率測量的核心是‘精準’,而
在電力計量的星辰大海中,總有一些逐光者,以智慧為帆,以毅力為槳,開辟技術新航道。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高壓計量研究所所長周峰,便是這樣一位在高電壓計量領域不斷突破的先鋒。他憑借卓越的科研成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專利金獎等重量級榮譽,手握 115 項發明專利,發表 106 篇學術論文,還出版
[編者按] 47年來,譚久彬院士始終致力于高端裝備制造中超精密測量與儀器工程研究,有效解決我國一批重大型號高端裝備研制生產中的超精密測量難題,其部分大型精密儀器精度水平躋身國際前列。他帶領團隊研制成功30余種國家級計量標準裝置和大型超精密儀器與裝備,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在哈工大舉辦的2024年教師節表彰
趙博士是國內儀器儀表行業知名的技術專家,專注于精密測量和測試設備的研發。在采訪中,趙博士談到了精密測量技術在工業生產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他對未來行業發展的看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姜德生過去十年我們解決了光纖傳感網絡中傳感器端的問題,未來十年我們要解決解調器端的問題部署新一代智能傳感網絡中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及上下游產業鏈建設,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生產技術與裝備,形成以光纖通信、光纖傳感、光器件產業為主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競相發展的格局文 |《瞭望
63年前,上海徐匯中學一名16歲高中生在筆記本上寫下感慨,為沒有一條以中國人命名的定律而遺憾,并決心奮發讀書、為國爭光。若干年后,這個少年成了那個寫定律的人。在紅外物理領域,他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CXT公式和吸收系數公式成為碲鎘汞材料器件設計的重要依據,至今仍是國際上判斷紅外探測器新材料、新結構的通用公式
四大光機所是我國光學事業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學體系根基。他們像母親河一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各地輸送著光學人才。在四大光機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基了我國光學事業的如今蓬勃發展。之前我們分享了幾位西光所老前輩們的人物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的那些人、那些事~“
四大光機所是我國光學事業的發源地,也是最早的光學體系根基。他們像母親河一樣,源源不斷地向全國各地輸送著光學人才。在四大光機所里,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基了我國光學事業的如今蓬勃發展。我們將從祖國的西邊開始探尋。本期,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科學院西光所首任所長龔祖同院士。我是一個科技工作者
張力奮:記憶之光——《金國藩九十自述》
欄目介紹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相關要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光學》期刊自2021年第1期起開辟《院士訪談》專欄。本欄目將結合訪談、自述等多元化形式,記錄院士們在成長、教學、科研等經歷中難以忘懷的故事,以及他們對人生、科學、教育等問題的認識與思考,以此彰顯老一輩科學家
過去百年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所涉及的開創性工作和重大發現中,近70%借助儀器完成,物理和化學領域的發展更是離不開科學儀器的支撐。正是意識到儀器在促進科技進步、推動人類認識客觀世界方面的重要意義,十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杜江峰帶領的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長期
丁天懷,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迄今共承擔20余項國家、省部或企業項目,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國內外發明專利近20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丁天懷老師近照1970年3月,丁天懷老師于清華大學精儀系本科畢業,留校后在精儀系工廠進行了十年的生產和科研工作。八十年代中期,曾被學校派往德國慕
劉盛綱院士中科院院士,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導師劉盛綱是“物理電子學”、“光學”和“光學工程”學科博士生導師、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真空電子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電子科學技術學科組組長”、國家“863-410”主題專家組成員,特別是對“高功率微波”在“863計劃”中的立項和發
【人物檔案】潘時龍,1982年5月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光學學會,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記者解碼】他28歲被破格擢升為教授,在國內組建一流微波光子學術團隊,研制出打破壟斷的自主光矢量分析儀、研發出了國際最高分辨率的微波光子成像雷達。作為創新大咖,他的學生都是拿獎拿到手
他是中華之光,照亮的是中國的科技未來,指引著數代人的科研之路。鉆研理論、刻苦實踐、開拓進取,這些詞在王大珩身上都有著體現。他是光學領域的領路人,對中國光學領域來說有著數一數二的貢獻;他是實踐至上的推崇者,對于實踐有著一絲不茍的嚴謹態度;他是發展教育的熱心人,對人才培養獻出了個人畢生的精力。他是"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