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訪嘉賓簡介
本次被訪嘉賓來自于聯盟會員單位:常州同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同惠電子)創始人趙浩華董事長。趙浩華董事長本碩畢業于南京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畢業后分配至常州電子儀器廠,任分管技術研發的副所長。后于1993年離職創業,1994年聯合7位小伙伴在常州正式創立同惠電子,30年如一日默默地專注于電子測量儀器行業。趙浩華董事長既擁有扎實的技術產業背景,又具有豐富的創業及管理經驗。歡迎您與我們一起傾聽趙浩華董事長對儀器儀表行業的科普、洞見和同惠團隊的創業故事。
求是緣:作為一位資深的測量儀器產業專家,您能否為我們詳細地科普一下高端測量儀器所覆蓋的產品類型、應用場景范圍和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發展史?
趙浩華:在我們行業內,測量儀器還有另一個名字:儀器儀表。儀器儀表(英文:Instruments)是用于檢查、測量、控制、分析、計算和顯示被測對象的物理量、化學量、生物量、電參數、幾何量及其運動狀況的器具或裝置。儀器儀表行業包括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電工儀器儀表、光學儀器、實驗室儀器、分析儀器、試驗機、工業用儀表、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儀表等20個小專業。作為計量測試的手段,儀器儀表是提升我國計量測試水平最重要的環節。
儀器儀表廣泛用于半導體、鋼鐵、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車等各行各業,是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關鍵和核心,同時也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
在電學領域,電子測量儀器用測量電子信號的手段來檢測電壓、電流、頻率、阻抗等電學參數實現測量目的。電學測量方法和手段被廣泛應用于眾多應用場景,如新型元器件、半導體芯片、材料、通訊等均需借助各種中高端測量儀器的深度參與,方能確保研發和生產產品符合行業質量技術標準。
正如錢學森先生指出:新技術革命的關鍵技術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由測量技術、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三部分組成。而測量技術則是關鍵和基礎。早在建國初期,電子測量儀器即被國家列入首批發展的重點行業之一。細數我國電子測量儀器產業發展史,大致經歷三個發展歷程:國營主導階段,民營活躍階段,百花齊放階段。
第一階段,國營主導規模階段。上世紀50至80年代,國內多個城市如上海、重慶、北京、常州、天津等地均有國有電子測量儀器企業布局,數量多達上百家。同時,我國在70年代末開始積極引入外資及技術資源進入中國。我國陸續引進了HP(以及此后由惠普分立成立的安捷倫)、是德、泰克等一批先進企業,通過合資、技術引進等方式落戶中國。
“國營主導+引入外資”雙管齊下。在第一階段,我國初步完成了相對完善的電子測量儀器研發、生產制造體系搭建。為我國的科研、信息技術以及眾多生產制造領域提供了測量工具。
第二階段,民營活躍階段。90年代至本世紀初,經過20-30年的產業汰弱換強,國營主導的電子測量儀器企業因技術發展緩慢、生產管理能力落后,日漸式微、黯然退場。碩果僅存的國家隊代表來自CETC某團隊,依然活躍于電子測量儀器行業。
而原來作為“配角”的數十家民營電子測量儀器企業如雨后春筍顯露于行業中,為國產儀器儀表產業增添了一抹亮色。
第三階段,百花齊放階段時代。2003年至今,受益于國家對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的扶持,電子測量儀器企業得到了金融資本的關注,更多的資金進入電子測量儀器行業,進一步推動儀器儀表行業往前發展,國營、外資、民營的電子測量儀器企業同場競爭角力,呈現“百花齊放”之多元化發展格局。
對于一個行業或國家而言,技術進步必須依賴檢測手段支撐。任何一個高精密行業如果沒有中高端測量儀器參與,是很難做起來的。于半導體行業、于通信行業、于新能源行業均如此。
求是緣:您認為中高端測量儀器的核心難點體現在哪些方面,掣肘我國中高端測量儀器發展的原因有哪些?解決的路徑在哪里?
趙浩華:制約我國中高端測量儀器發展的因素涉及到多個方面:
第一,我們缺乏測量測試所依賴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方法。測量儀器依賴的理論基礎和技術多來自西方,我國接觸前沿科技比較晚,在理論及技術沉淀方面落后于歐美巨頭。比如電學方向的阻抗測試理論和方法,就需要我們有人愿意長期努力鉆研,持續去探索、實踐和完善。
第二,我們缺乏長期的技術積累和產品迭代過程。對于測量儀器產品,每一個技術節點的爬坡很困難,沒有長期積累很難實現真正高水平的突破。我們同惠電子團隊從創立開始就以做好阻抗測試為首要目標,我們在阻抗行業堅守了30年。30年前阻抗頻率是10KHz,惠普(現為是德)當時是40MHz,經過30年的逐步迭代,我們現在爬坡到130MHz(當前是德產品為120MHz)。
第三,核心元器件、零部件的禁運。在測量儀器與設備領域,核心元器件、模塊可分為通用和專用兩類。通用型的元器件零部件相對容易采購到,但專用和高端的元器件零部件,如高端混頻器、ASIC電路、高速高分辨率ADC/DAC等是歐美儀器巨頭自研自用或禁運狀態,無法直接采購。
第四,高端專業人才的缺乏。缺乏可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是人才不愿意進來,二是進來也不能堅守下來。傳統的電子儀器行業市場規模較小,且又要覆蓋各個細分應用場景。即便是全球最大巨頭是德的業績大約是50億美金/年。大企業不愿意投入參與,小企業又做不來。
分析上述四點導致國產測量儀器發展緩慢的因素,下面我以業內人士的視角來分享幾點解決思路。
中國的電子測量儀器行業的發展,首先需要產業人長期的堅守和執著的態度。只有長期堅守,聚焦主業才能做出點花頭(成績)來。其次,我們要能基于技術的積累和創新來做應用領域的拓展。比如基于阻抗測試可逐漸拓展到網絡/開關變壓器測試、半導體功率器件CV測試、新能源動力電池內阻測試、生物阻抗測試等領域。
最后,無論是對于同惠電子還是測量儀器行業來說,要想進一步發展,要堅持“內生成長+外延發展”并舉。我們要緊密關注行業的前沿技術、產業發展趨勢,有計劃地促進行業內的融合發展。
求是緣:近幾年日趨復雜的產業環境變動,將會如何影響國產測量儀器領域的發展?截止目前,國產同業已經在哪些方面取得突破?
趙浩華:自2018年我國高科技產業遭遇外部不合理的打壓,原來中高端儀器儀表的最大需求應用方:高校、企業和軍工國防已難以購買國外先進高端的測量儀器;也因此,國產儀器儀表在上述幾個領域逐漸獲得導入和采購機會,國產測量方案得以順利走入國內的中高端應用場景。同時,因為極具性價比的國產產品方案和優質的客戶服務口碑,國產儀器也已廣泛得到部分外資企業的采用。
電子測量儀器不僅需要下游客戶的試用驗證機會,更需要團隊長期的技術沉淀和產品迭代。當我們的技術積累取得一個突破后,我們就能揭開一層新的天花板,然后我們就得以進入一個新的藍海市場。
窺一斑而知全豹,我以近幾年同惠團隊在產品技術指標和新市場拓展方面取得的部分突破,來讓大家初步了解國產同業取得的進展:
首先是在核心零部件方向,我們同惠已經完全突破精密源表、核心阻抗、高速脈沖測試等技術壁壘,擁有完全自主開發的源表、阻抗和高速脈沖等技術。
其次,在元器件阻抗測試方面,我們團隊已經實現了130MHz的精密阻抗測試,實現對國際主流產品的超越。
在微弱信號測量方向,微弱電流分辨率可以做到0.01飛安,基本接近電子電流的物理極限。
在半導體測量方向,我們在國內首次推出了30A/200ns的脈沖電流電壓測試產品,應用于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的PIV特性分析,我們還將推出國產的高性能半導體參數分析儀,可以覆蓋單管、模塊和芯片的多功能精準測量。既可以滿足微電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需求,也可應用于半導體芯片制造產線的量產測試需求。
在電力電子方向,我們聚集電源負載、高壓、大電流等應用場景,如在新能源市場推出多點線束與焊接微電阻測試;在電池領域,圍繞動力電池提供精準的測量方案。
求是緣:經過幾十年的沉淀,同惠電子的產品線已經涵蓋了元器件參數、繞線元件、電氣安規、電力電子和ATE等共11個大類,您能否我們分享一下同惠團隊的產品線布局是圍繞怎樣的思路進行?
趙浩華:我們重新規劃,把過去發布的11類產品劃分為四大門類系列:元器件參數測試系列、微弱信號測試系列、電力電子產品系列、安規線材測試系列。
我們始終把行業內國際先進企業視為同惠學習的榜樣和追求的目標。例如我們多年專注于微弱信號測試,獲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來,我們聯合高??蒲袌F隊,圍繞功率器件應用場景的核心需求,突破半導體參數分析的技術難點,逐步解決信號、算法、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各種問題,推出了同惠的精密源測量單元。
同惠團隊的產品線開發布局思路是:基于團隊自身的技術積淀,逐步探索我們的技術方案能夠拓展的新應用場景。比如,我們電子元器件和整機測試方向,在滿足客戶的元器件測試需求的同時,再逐漸解決客戶的安全測試需求、能源測試需求等。
求是緣:您能否再進一步為我們介紹同惠的測量儀器設備能為哪些下游應用場景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未來還會計劃在哪些新應用場景拓展延伸?
趙浩華:我們近年來的主攻下游應用場景之一是半導體領域,推出真正高端的半導體測試設備。在半導體領域,我們將圍繞電學性能測量、器件老化這兩個方向進行產品應用的拓展。
基于半導體行業客戶的特點和需求,來細化我們的產品研發、生產、品控和市場拓展及客戶服務等。
求是緣:受惠于改革開放的政策,無論是國內的硬科技領域還是金融資本產業在過去的30年間逐漸成長完善起來,二者虛實結合相互影響。您能否從創業人/企業家的視角,結合您的創業經歷來分享:如何看待這三十年來,金融資本(虛)對中國硬科技企業(實)的影響?
趙浩華:我們剛才分析了國內在電子測量儀器方向發展不起來的原因之一:缺乏資源投入,而金融資本也是促進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的關鍵資源之一。國內的測量儀器企業普遍規模不大,多數公司是按照相對保守的投入戰略往前走。過去的做法是產品賣出后賺一點錢、再把賺來的分一部分投入來再生產,一點一點地擴大生產,就像滾雪球一樣慢慢地將公司規模擴大。
而金融資本進來儀器儀表產業后,極大地加速了產業發展節奏。我們是2021年上了北交所,順利獲得了2億元的資金注入。這些資金的獲得讓我們順利完成了廠房建設、設備采購、人才招聘和產學研合作等工作。如果按照原有規劃,至少要分幾年、幾期才能完成。
對于我們電子測量儀器產業乃至所有的硬科技產業,我認為核心技術雖然重要,但是金融資本也同樣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廢。
如何善用金融資本助力、加速硬科技產業的發展,達成“以虛促實”的效果,則是需要硬科技領域的創業人和金融產業的從業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方有可能實現。
求是緣:同惠電子于1994創立,今年剛好滿30年;所謂三十而立,您認為 “而立之年”的同惠電子,未來怎么走?
趙浩華:對于每一家公司或者組織而言,都要面臨兩個重要的戰略問題:確定發展方向和公司傳承。已到而立之年的同惠電子也不例外。我們公司未來戰略有2個任務:公司向哪個方向發展?企業未來如何傳承?
我們已經創業30年,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需要有年輕人跟上來。為實現企業永續經營的愿望,我們需要搭建完善的運營、內控體系,大膽挖掘、引進并培養年輕的干部。在日常過程中,需對年輕人加碼賦重、大膽放權,假以時日,年輕團隊必將在不斷的歷練中成長起來。
求是緣:以趙董您為中心的7名同惠的核心創始團隊,30年來一直不離不棄,篳路藍縷共同創業傳為產業佳話。您能否為我們分享一些“創業七君子”的創業故事緣起?以及創業30年來,最讓您難忘的經歷或事情?
趙浩華:1993年我們一群年輕人在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的鼓舞下決定從國企辭職創業。當時的環境不同于如今,創業似乎是輕松平常的小事。30年前我們一群人年輕科技人員拋棄鐵飯碗辭職下海,在常州本地小圈子算是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
創業30年來,我有幾點心得分享:
首先,作為創始人要有格局和包容心。創始人不能總是想著自己,要能“容得下”人。創始人要充分發揮成員的優點、避開成員的缺點,要能解決團隊成員之間的融合問題。在創業團隊中,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每個人在組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只有互相協同、揚長避短,才能成為一個能長期合作的整體。
其次,公司的決策和管理過程中要堅持透明、公開。我們團隊能堅持民主的氣氛討論,尊重公司集體決策。
最后,需要解決好利益分配的問題。在公司面臨危機時刻,有團隊和無團隊,是本質上的差別。一個人面對危機和七個人團結一心面對困難,其壓力和結果也是不同的。同惠團隊共同面臨問題、共同解決問題。我們一起卯足了勁鉆研技術,猛攻產品迭代,參與并引領市場競爭。
可以這么說,30年來我們一起創業、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同惠電子取得的成績,說到底就是我們七個人以及我們幾百位員工合力奮斗的結果。
求是緣:作為求是緣半導體聯盟的會員單位,您如何看待求是緣半導體聯盟與會員單位之間的關系?您認為聯盟應該在哪些方面繼續優化,便于更好地服務產業會員?
趙浩華:作為半導體產業組織,我認為求是緣半導體聯盟做出了最好的改變:產業人即便并非畢業于浙大,也能加入聯盟。這個舉動也恰恰反映聯盟的包容性和產業的高度融合性。聯盟由浙大校友擴展到非浙大校友,站在更高的行業發展視角,將一群務實優秀的產業人聚集到求是緣半導體聯盟的平臺上來。
我自己參加了很多協會組織,但求是緣半導體聯盟的風格跟其它產業組織協會有很大不同。聯盟的產業資訊和會員服務內容更豐富,自加入求是緣半導體聯盟后參加了多場細分行業活動,很有收獲。
作為會員單位,我希望聯盟后續推出的內容和活動能圍繞“深度”、“廣度”兩個方向共同推進。
產業深度:基于聯盟產業會員具備技術產業深度的優勢,更多地籌辦面向細分方向的深度產業沙龍和互動,讓細分產業會員單位能在深度探討的基礎上,更多解決實質性的技術和產業問題。
產業廣度:我知道聯盟還有很多從事宏觀經濟、金融、前沿技術產業研究等方面的資源,希望聯盟能多發揮這方面的資源優勢,給產業會員們提供前沿行業資訊、宏觀經濟的分享,讓我們多了解前沿技術發展趨勢。
采訪者后記
著名科學家王大珩先生指出:“機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儀器是認識世界的工具”。人類發展史上任何一次大的飛躍都是基于工具的巨大創新和根本變革,作為“工具”的科學儀器的發展和創新,往往是催生科技創新的關鍵要素之一。
在儀表儀器儀表領域創業,就如跑一場馬拉松,不僅需要跑者擁有強健的體魄,更需要有堅韌的毅力,才能跑完全程。同惠創業七君子團隊三十年如一日堅守于電子測量行業賽道,逐漸縮短距離(性能水平差異)。正是有多家像同惠一樣務實的團隊默默堅守于此,才能讓中國儀器儀表團隊業者從最初的“跟跑”、“陪跑”角色,逐漸躍升成為“并跑”、“領跑”者。
采訪人:劉紅
攝影:馬丹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