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18年重點群體增收大幕就已拉開,關于技術工人、全科醫生、教師隊伍三份“漲薪”文件相繼出爐,引發社會一片熱議?!爸醒氚l話了,咱們技術工人要漲工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65億技術工人,未來這批“技術藍領”的收入增速將達到10%。
儀器制造業遭遇人才“尷尬”局面
可以說,“漲薪”文件的出臺給儀器制造業打了一劑強心針。近年來受到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扶持,我國儀器制造業的發展有目共睹,但與此同時技術人才緊缺的問題也漸漸暴露。在重慶這一重要的儀器儀表基地,某儀器公司招聘主管反映,雖然公司對技術人才需求猛增,但這些崗位無人問津。處于轉型升級重要時期的儀器行業,面臨的技術人才缺口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緊迫問題。而“漲薪”無疑將吸引更多人才向儀器制造業匯集,以緩解這一嚴峻的問題。
儀器制造業常常喜歡拿“德國工業4.0”做例子,談這個工業大國的技術實力和工匠精神。但是精神還需物質作為承載,一個生活堪憂者談何精神?國內儀器行業常常出現后繼無人或者很多人轉行的情況,媒體一報道就是批判中國工人沒有“工匠精神”,卻忽視了工人身處的環境。人才缺口的背后,是待遇不好、尊重不夠、教育不行。
待遇是硬傷:年平均工資低于其他行業
鑒于《2017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分行業年平均工資》的數據還未出爐,先來看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數據。下方表格顯示,制造業2016年年平均工資僅為59470元,換算下來每個月不足5000元,雖然比起2015年有了7.5%的名義增長率,但與其他行業相比,無論是年平均工資還是增長率都比較低。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力,這樣的待遇是否有些不合理?
(來源:國家統計局)
而待遇并不僅僅指工資,社會保障、住房津貼、年終獎金、交通費、有償假期等等都是工作待遇的一部分。有些行業內常常會出現A公司基本工資雖然比B公司低,但由于獎金和津貼較多,最終實際工資比B公司高。因此,光給技術工人漲工資是不夠的,其他福利待遇也應該一并跟上。除了保障五險一金,還可以發放技術津貼,以獎勵技術水平更高的工人。
關于這一點,此前我國曾經明確提出“建立技術工人創新成果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完善技術工人激勵政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同時,這也是本次深化改革會議所提到的——“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如果配套措施能夠落地,技術工人的待遇還會更高。
編后話
儀器儀表行業是一個“實干者”的行業,而技術勞動者作為我國龐大的群體,激發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很關鍵。因此,提高技術工作者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和教育培訓是當前技工群體所期待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