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理性邏輯卻在中國水土不服。畢竟,智能化風電在中國還是一個新潮概念,大多數投資商對此并沒有太深的認識。一位來自五大國有發電集團的風電業務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他曾看到過西班牙風電巨頭歌美颯提供的風資源分布圖,“確實牛!但是我們不需要!”
在中國,業主更關心的是,能否順利和地方政府簽下風電場開發協議,這似乎比精確的選址更重要。在這種情況下,選址全憑業主的感覺。
一般的,“就是聽當地人說了,那座山周圍風比較大,我們就和當地的政府去談一談”。如果談判成功,業主就會找到電力設計院,在適當位置安裝測風塔進行測風。收集一年的數據之后,如果判斷可以投資,才開始進入風機招標采購的流程。在這種“粗糙”的流程下,智能化管控平臺中強大的測風選址系統,毫無用武之地。
在風機運維領域,智能化管控平臺的預警作用也未能充分體現。和測風選址系統一樣,安裝有傳感器并配合后臺管理平臺的風機,通常售價更高,很多中國業主在權衡之后,選擇了放棄。上述業主人士稱,智能化管控平臺確實可以監測風機、預測故障,并提前制作維修方案。“但是,我們通常都在夏天停機維修,因為那時候風比較小”。
對此,曾思萌回應稱,風確實有季節性變化。在一些地區,冬季風資源充沛而夏季略差,“即使在夏季,一周或一天中的風速仍然有可能會有很大變化,基于大數據進行分析并實施檢修計劃,就能產生額外的價值”。曾還強調,僅有智能化平臺是不夠的,還需要將它和設備、供應鏈和人員緊密結合。
智能化風電技術在歐洲廣泛運用,是其風電產業數十年發展積累的成果;而中國風電產業,從起步至今也不過十余年。五年前,中國有80余家風電整機商,質量參差不齊。從2012年開始,風電行業走低,行業才出現大洗牌。《財經》記者采訪到的部分中國風電業主坦言,國內風電開發的思維尚未達到國外精細化的程度,做事比較粗放,仍處于“依賴感覺而非數據”的階段。
如今,風電運維成了中國風電行業新的焦點,中小運維公司不斷涌現,似乎正在重復整機商五年前的故事,智能化風電技術的普及,仍需更長的時間。
遠景能源和金風科技等國產廠商在該領域的布局,可以看做是對未來的投資。以中國風電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來看,智能化風電時代并不遙遠,業主對于這方面的認識正在逐步提升。“從整機到運維再到智能化的管控平臺,這是一個規律,代表著行業認知水平的不斷攀升。”丹麥美科丹風公司分析師孫文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