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5月29日電(盧德坤)為深刻理解落實中央有關指示精神,在中關村論壇舉辦期間即將舉行高端儀器創新發展論壇之際,新華財經就新時代如何落實總體要求、推動科技儀器創新發展,獨家專訪了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歐陽勁松。
(SAC/TC124副主任委員、儀綜所歐陽勁松所長,圖片來源: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官微)
新華財經:如何充分認識科技儀器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不可替代性?
歐陽勁松:科技儀器是新時代賦予儀器儀表的新使命新要求,科技儀器的主要內涵仍是儀器儀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強國,離不開科技儀器的基礎支撐。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工業自動化測控系統與裝置,建設科技強國離不開各類實驗分析儀器,建設質量強國離不開計量儀器,建設航天強國離不開導航儀器,建設交通強國離不開運輸設備用儀表,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離不開電子通信測試儀器,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離不開教學專用儀器,建設農業強國離不開農林牧漁專用儀器,建設海洋強國離不開氣象海洋儀器,建設健康中國離不開醫療儀器,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環境監測儀器。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科學研究的“先行官”、軍事上的“戰斗力”、社會生活的“物化法官”,這四句話精辟地概括了儀器儀表在國民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研究、國家安全保障和社會綜合治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全、體系較為完整的產業技術體系,中低端產品領域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未來需借鑒國際儀器儀表強國的經驗和做法,持續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力度。
新華財經:目前國外支持儀器儀表產業創新發展的相關政策力度如何?
歐陽勁松:發達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高端儀器的自主創新,制定了一系列長期計劃并投入大量資金予以支持,以確保其在科技前沿領域的長期競爭優勢。
美國在支持高端儀器方面的投入渠道多、力度大,各類儀器創新通過相關聯邦機構進行分類資助。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能源部(DOE)、國防部(DOD)等都有固定的儀器設備支持專項。美國對儀器儀表的資助分為創新性方法、系統研發和產業化三個階段,后兩階段都只資助企業,且資助強度是創新性方法的10倍以上。
英國國家研究與創新署(UKRI)2022—2025年研發預算超過250億英鎊,其中“基礎設施基金”(Infrastructure Fund)專門用于提供尖端的科研手段,保持英國作為科研與創新大國的地位,如1.2 GHz核磁共振光譜儀、超高場(11.7 T)人體磁共振成像掃描設施、下一代放射治療離子束基礎研究、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器、超快激光和紅外光譜儀等。同期,英國國家測量體系研發預算為3.75億英鎊。
日本把高端儀器研發作為提升本國科技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制定實施了“先進測量分析技術與儀器開發計劃”,投入大量研究經費,為其擺脫對國外先進儀器的依賴奠定了堅實基礎。該計劃重點支持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納米技術)、環境科學、放射線測量和綠色能源等領域的先進測量分析技術和儀器的開發,瞄準透射電子顯微鏡(TEM)、核磁共振譜儀(NMR)、質譜儀(MS)等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究。部分成果已在全球市場上具有領先甚至壟斷地位。
經過長期支持和投入,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探索一代、儲備一代、研發一代、生產一代”戰略布局,依靠雄厚的工業基礎、技術積累和品牌影響力,引領了世界高端科技儀器市場。尤其在當前國際態勢下,高端儀器已成為各國科技競爭的焦點,甚至是互相制衡的手段。
新華財經:當前我國儀器儀表發展面臨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歐陽勁松:一是正向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加強,產品質量需要提升。我國高端儀器正向自主創新能力弱,具有競爭力的原創型高端儀器產品相對較少。
二是需要強化自主品牌與市場培育。大多數國際儀器儀表企業都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技術基礎雄厚,品牌影響面廣,營銷市場覆蓋全球。我國儀器儀表企業發展歷史較短,產品市場重點在國內,品牌培育能力不足,市場認可度不高,需要在政策、市場等方面給予引導和扶持。
三是高端儀器儀表的技術復雜性和應用基礎性,決定了行業創新既需要市場拉動也需要政府支持。大型精密儀器價值昂貴,從企業角度看,高檔儀器研制周期長、投入經費多,但未來可預期的訂單不多,投資風險大,單純依靠市場很難有企業愿意進入這一領域。
新華財經:除了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在推動共性技術機構建設、服務儀器儀表產業用方面,有何建議?
歐陽勁松:近年來,我國在儀器儀表基礎技術方面形成了較完善的研發體系,布局了天津大學和清華大學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大學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創新載體。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儀器儀表具有服務領域廣、產品種類多、技術復雜度高等特點,要做好一個高端儀器儀表產品,不僅要解決主機產品的問題,還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自主研究并制造諸如各種儀器用泵、閥、檢測器、電子流量控制器等關鍵部件,并解決相應的工藝質量保障、計量標定檢測等問題。我國儀器儀表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單純依靠企業難以解決上述問題,現有行業創新服務體系也缺少應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這就迫切需要共性技術機構。
實際上,原機械工業部20世紀50—60年代成立了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沈陽儀器儀表工藝研究所等十余家行業共性技術研究機構,但在1999年前后,除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保留公益研究事業單位屬性外,其他均轉制為央企下屬或地方科技型企業,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屬性逐漸淡化。由于長期缺乏有力的組織管理和行業服務支持,我國儀器儀表產業創新發展逐漸滯后。
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補齊共性技術短板,降低企業創新門檻。要加快發展壯大儀器儀表共性技術機構,在決定儀器儀表性能、質量、可靠性和長期穩定性的制造和集成工藝等共性技術方面加大布局力度,支持共性機構持續推動制造工藝和中試驗證、技術熟化和產業化服務,支撐全行業盡最大可能彌補與國外的差距。
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是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目前唯一保留的中央級科研單位,長期致力于儀器儀表測試技術、安全技術、互聯互通技術、技術標準化,以及傳感器和零部件攻關,發展了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綠色化、智能化以及綜合性能評價技術等,持續推動儀器儀表技術熟化和產業化,為行業提供科技中介服務。這個典型案例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共性技術機構在儀器儀表創新體系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
總之,落實國家科技儀器發展戰略,建立儀器儀表國家戰略科技體系迫在眉睫,尤其需要加強行業共性技術研究,強化共性技術機構建設,發揮共性技術機構統籌利用各級各類資源的綜合優勢、服務支撐廣大企業補齊短板的關鍵作用,從根本上推動我國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