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淵,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化學生物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
從事研究工作50多年來,陳洪淵院士在涉及生命和材料科學的電分析化學基礎與應用的多個前沿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儀器的應用與研發有很深的心得。
他表示,儀器是科學的眼睛,是分析的利器。當前我國分析檢測、儀器應用領域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以論文發表情況來看,隨著近年來中國學者的共同努力,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相關主流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的論文,數目在不斷增加,儀器應用水平相比過去有了極大地提升。但是,這些高水平的成果,主要還是使用進口儀器完成的,表明我國儀器裝置的研發和生產還相對滯后。
陳洪淵院士談到,目前我國分析儀器的水平,由于國家相關領導和機構的重視,相關投入不斷加大;同時學者們也都在不斷進行基礎研究及技術創新,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在實驗室試制的儀器,確實有了很大的突破,有一些成果已經站在世界前列。已有一些儀器在領跑、有一些在并跑,但很多的還在跟跑。”
但是,中國商品化的儀器與國外的科學儀器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們需要謙虛謹慎,將目前一些實驗室試制成功的儀器盡快商品化;并將這些儀器送到我們國內有關的實驗室、以至國際上的實驗室中,發揮它的作用。”
分析儀器和科學研究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分析儀器的水平提高,有了“武器”,才能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而有了更好的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才能將這些成果更好地運用在儀器研發當中。
“過去有人講,‘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這個陳舊的觀念現在已被我們徹底丟棄;在積累了大量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成果之后,我們也要自己‘造船’了,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對人家的依賴,,不受制于人”。
陳洪淵院士表示,我國科學儀器目前進步很快,相信在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后,進步的速度會更快。“不久的將來,我們儀器產業一定會再上一個臺階,我對此有充足的信心。”
陳洪淵院士對中國科學儀器行業表達了期待和寄語:“窮究物性,敢為人先;團結協同,努力創造;心系祖國、志在奉獻。”希望分析測試界同仁一方面能夠團結奮進,不斷探索,認識物質的本真,追求卓越,有沖勁,有韌性;另一方面,能夠保持家國情懷,為國家和社會不斷貢獻,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樣才能推動中國科學儀器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