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實驗室代表了一個國家相關領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在科學前沿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加強重視之下,國家重點實驗室又會迎來怎樣的改變呢?
一、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上升,創新成為發展新動力
從全社會科技創新角度來看,最近5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7年,全社會R&D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0.9%。2017年,全社會R&D支出占GDP比重為2.15%,比重近年來呈上升趨勢。前瞻認為,研發支出增速將持續大于GDP增長幅度,因而未來這一比重會繼續上升。
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現狀
目前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是300個左右,但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只有90多個。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10個左右。
強化企業布局,增加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指導方向是對的,但企業通常追求‘名利雙收’。
因此,政府在推動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過程中,一方面不能降低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鼓勵企業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
”項目申請時計劃做3個規模的產業化示范,但在實際操作中通過模擬的方式排除了中間方案,直接進行了大規模工程示范,節省了經費,卻在項目結題時遭遇尷尬。”
這是某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日前的遭遇。實驗室負責人提出:企業做創新有一定不確定性,是否可以探索更為靈活的評估方式?
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保留有碩士點和博士點的轉制院所面臨著供不應求的現狀。
項目沒做完,領頭人已經被挖走;專利保護形同虛設、研發人員束手束腳;十幾位博士生導師只有四五個招生名額。
這些都是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實際遭遇。《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狀況并非個案。
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加強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近期迎來大考。在科技部日前公布的首次評估結果中,前兩批99家中8家限期整改,4家被撤銷。企業實驗室運行狀況差異性較大,整體來看,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尚有差距。
根據科技部5月發布的2016年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截至2016年,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共主持和承擔各類在研課題3741項,獲得研究經費55.3億元,其中國家級課題經費占比40%。
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是開展基礎研究、培育人才、加強學術交通以及具備先進科研裝備的重要基地。但是與其他國家比,我國的實驗室建設還存在著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世界一流領軍科學家不足、管理體制機制亟待深化等問題。
三、國家重點實驗室前景利好
面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關于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計劃的目標是在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準確、目標清晰、布局合理、引領發展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總量保持在700個左右,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300個左右,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270個左右,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保持在70個左右。
其中,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達到了270個,將近達到了全數的40%。對于深耕于市場的生產制造企業來說,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研發能力,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對于其他實驗室來說,有利于集中精力專注研發,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進步。
從數量變化來看,未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重點在企業。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是‘優化一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是‘建設一批’,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是‘培育一批’。
人才。在人才方面,《意見》中提到將推動重點實驗室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同的用人機制和完善人才評價與成果、貢獻相掛鉤的制度。這些措施的實行,都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來進行研究。
《意見》指出,建立完善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堅持定期評估考核制度,建立與實驗室發展目標相一致的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和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機制。
完善第三方評估,探索國際同行專業化評價,強化實驗室學術競爭力的國際比對和實驗室任務完成情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引導實驗室在學科目標上更加聚焦原始創新,促使更多實驗室不斷成為領跑者和并跑者,增強國際影響力,實現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化調整、良性循環。
穆榮平表示,創新九死一生,失敗也是成果。如果研究表明“此路不通”,也是一種科研成果,但寬容失敗不是縱容失敗。
《意見》指出,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應將實驗室作為本單位的“政策高地”,在物理空間、科研儀器和實驗設施平臺搭建、人員聘用、研究生指標、經費使用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條件保障和傾斜。實行實驗室主任負責制,賦予實驗室選人用人、科研課題設定自主權。
推動實驗室建立容錯機制,形成潛心研究、挑戰未知的創新文化和寬容失敗、鼓勵爭鳴的學術氛圍。
保障科研人員圍繞實驗室確定的科學目標和任務,心無旁騖、長期穩定深耕基礎理論、基礎方法,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引領國際科技前沿方向。
四、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如何突破
一是,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關鍵是人才,更重要的是營造寬容失敗的氛圍和環境。
沒人的時候引進人才重要,有了人才之后,企業文化更重要。
二是,這種注重短平快的科研體制非常不利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應注重長期努力。
三是,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需要克服比科研機構更多的障礙,最需要的是國家為企業創新提供的政策支持、保障機制、激勵機制、人才平臺等,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到2025年,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全面建成,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若干實驗室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科學中心和高水平創新高地,引領基礎科學研究發展,持續產出對世界科技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原創成果,集聚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和團隊,在相關領域成為解決世界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核心創新力量,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斷增強,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尋找新的發展方式、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