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碩果累累。神九天宮太空“初吻”、北斗“織網”覆蓋亞太、嫦娥九天繞月,蛟龍深潛凱旋、“遼寧號”交付入列、殲-15成功起降……這一項又一項重大突破作為大國崛起的基石被每一個國人所銘記。
與此同時,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我國工業依然面臨整體大而不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諸多問題。因此,有效利用國防科技工業產出的大量先進成果,推動先進、成熟、適用的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轉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黨的十八大繼承了這一思想,強調要“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這就要求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使各種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提供軍民相互兼容的經濟、技術平臺和基礎。加快軍轉民步伐,使國防科技工業在滿足國家軍事需求的同時促進民用產業發展,形成軍民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充分挖掘國防科技工業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潛力。
黨的十八大要求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我國工業大而不強,發展方式粗放、結構不合理、核心技術受制于 人、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實現工業轉型升級,必須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模式,由偏重數量、速度轉向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發展路子,這是解決工業大而不強的必然選擇。在軍民融合式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有序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能夠促進軍民資源統籌,提高軍民信息互通、共享水平,實現一份投入、兩份產出,一種資源、兩種效益。運用軍工優勢資源和先進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有利于工業內涵式發展,提升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國防科技工業是科技和人才密集的高技術產業,是國家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在促進工業領域技術創新、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實踐表明,最先進的技術往往產生或首先應用于國防科技工業。如計算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等軍用技術應用到民用領域后,都催生出規模龐大的民用高技術產業。堅持軍民融合式發展,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領域擴散,能充分發揮軍用先進技術的引領作用,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高新技術產業群,為工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多項措施推動軍用技術向民用轉移
近年以來,在國務院和軍隊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軍工企事業單位的共同努力下,軍用技術轉民用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為軍民融合式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
2010年印發的《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 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體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37號)明確指出,要“推進軍民互動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進國防知識產權管理,推動軍工技 術成果向民用轉化”。作為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組長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充分發揮部際協調小組作用,理順工作關系,加強頂層設計,籌建若干專題工作組和專家咨詢組,積極研究推進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的思路,協調解決軍轉民工作中的問題,促進重點工作開展。
2009年至今,工信部累計編制三期《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向社會發布346項適于向民用轉化的軍用技術成果,涵蓋新材料、先進制造、微電子 及電子信息、檢測與測試、新能源、節能減排、化工等領域。利用東西部合作與投資洽談會、中小企業國際博覽會、重慶高交會等展會、中國中小企業信息網等網絡平臺和《中國軍轉民》等平面媒體,推介優秀軍轉民項目,促進軍用技術成果落地。啟動軍民結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拓寬信息溝通渠道,緩解軍民信息不對稱問題。[pagebreak]
近年來,政府資金、社會資金對包括軍轉民項目在內的軍民結合型項目給予了持續、大力的支持。2010年以來,通過技術改造資金支持軍民結合項目105項,總投資達106億元;截止2012年底共有20個省(區、市)設立了支持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累計達16.6億元;銀行、投資基金等資 本也積極參與軍民結合項目開發,如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與湖南省國防科工局簽署備忘錄,計劃融資100億元支持湖南軍民結合產業發展。
截止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共授牌19家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另有5家已通過公示,即將授牌),人才、資金和設備設施得以在基地聚集,更加有效地推動軍轉民項目產業化。加強與地方政府的合作,先后支持江蘇、上海、重慶、新疆、浙江等地方政府部門,因地制宜開展軍轉民技術對接交流活動,加快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大型軍工企業集團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完善軍轉民工作體系,有序開展軍轉民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軍工民品產值已占總產值的 75%。
“軍轉民”體制機制上障礙逐步消除
推動軍民融合式發展,是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正確指引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注下,我國軍轉民工作正在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隨著軍民融合式發展的不斷深入,軍工將進一步開放,軍與民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2012年印發了《國防科工局 總裝備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的實施意見》(科工計[2012]733號),今后軍工協作配套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民營企業和社會優勢資源將更順暢地進入軍品科研生產領域,“軍轉民”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將逐步得到消除。
在部際協調小組的框架下,計劃和重大項目的會商機制將逐步建立,國防科技工業規劃與國家其他相關規劃在制訂和實施中將得到更有效的銜接和統籌,國防科技與民用科技、國防科技工業與民用工業的互通、互動、互補將進一步增強。軍民結合公共服務平臺將投入使用,包括軍用技術成果、大型儀器、設備設施在內的 多種資源將更加合理地流動、配置和得到使用。
在軍用技術轉民用的過程中,軍工企業通過技術轉化和產品升級換代,拓展了民用市場空間,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將大大增強;民用企業在承接軍轉民項目的過程中,將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培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找到更多的發展空間。軍民之間的合作將更趨多樣化,軍民間的互相參股、 技術入股、資產重組、兼并收購也會變得并不那么鮮見。
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飛機、民用船舶、電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等軍民結合型產業將加快發展,更多的軍用技術成果將在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內轉化、孵化、產業化。地方參與發展軍民結合產業的積極性將得到進一步調動,軍工經濟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將有新的提高。軍工企業將發揮自身優勢,根據市場需求有序開展 技術成果轉化,繼續做大做強軍工民品優勢產業。今后,在老百姓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中,都將會使用越來越多的軍用技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