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個車企陸續來開的自動汽車駕駛測試之后,不難發現車企已經盯上了這個新興市場。緊接著,車企在向中國投放自動駕駛汽車,無疑是看中了中國巨大的新興潛力市場。在今年4月,世界知名汽車制造商沃爾沃汽車在北京宣布,計劃將Drive Me自動駕駛測試項目從瑞典擴展到中國,在中國道路上投放一批自動駕駛汽車,由普通駕駛者在日常交通中駕駛,同時還將在中國設立自動駕駛測試基地。
去年沃爾沃就曾在國內舉辦過自動駕駛體驗日,一輛搭載了Drive Me系統的V60改裝車載著乘客在北京的六環高速上行駛。讓參與活動的乘員體驗了一把沃爾沃自動駕駛的幾項新技術:全程無人駕駛、自動尋找停車位、“快遞到車”、行人防撞系統等等。使參與者大嘆科技進步又貼心,無人駕駛今后勢必大有可為。今年又宣布將該項目投入中國,除了有趁熱打鐵的意思以外,還有就是看中了中國這個新興市場潛力巨大。
行業看好別忘了思考
對于此次沃爾沃宣布對華開展自動駕駛項目,很多業內人士都非常看好。畢竟在研究智能駕駛技術領域,沃爾沃算是前輩了。吉利集團、沃爾沃汽車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中國正在發展無人駕駛的產業,大家都在期待政策的支持、法律的改變,期待完全無人駕駛技術能夠依法上路。值得欣喜的是,目前國家相關部門在這一領域已經有成熟的思考。”
不過高興之余,這當中也有不少東西值得思考。現如今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智能汽車等花哨的名詞滿天飛,國內外各大車企、互聯網公司也都對這些技術趨之若鶩。從吹得恨天高一般的谷歌無人車,到百度信誓旦旦地表示2025年兩百萬輛無人駕駛車上路。美國、日本、德國,甚至是聯合國都在忙著為無人車上路撰寫相關法律條文。但看似美好的表象之下還隱藏著很多問題。
之前,谷歌無人車與公交車發生交通事故;去年拉斯維加斯世界黑帽大會上20分鐘內特斯拉Model S的車載系統即被攻破……問題都陸續被提了出來,從對無人駕駛車的智能性、安全性的質疑,到對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擔憂,再有就是將無人車加入到現有交通狀況后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擔憂:兼容性與標準化
不禁讓人想到一個關于智能系統的視頻介紹,視頻中提到,當兩輛同一品牌,且搭載了相同智能系統的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時,一旦前車發生故障緊急制動,智能系統會立即對后車以及周邊所有搭載智能系統的車輛發出警告,旁邊的車輛和后車在接到警報后會自動減速、繞行,以免發生事故。這又遷出了另一個擔憂:不同品牌智能系統的兼容性和標準化。
不少行業人士認為當質疑之聲大過稱贊的時候,從業者應當以理性審慎的態度,腳踏實地的發展,待到條件成熟的時候,無人車上路也就水到渠成了。以目前這種一哄而上的情勢,反而會在后期為技術發展帶來阻滯。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不能急于求成,需一步一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