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25 廣州德祿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近日,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智能所智能感知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里,副研究員孫玉香與同事正忙著對多維力傳感器進行性能測試。孫玉香是安徽蕪湖人,2009年從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后,回到省內,任職于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在所里工作的十余年期間,孫玉香在職攻讀了博
核心導讀近日,南方都市報灣財社“透視廣州國企改革”專題采訪組走進廣電計量,采訪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敦鵬,從市場化體制機制改革、業務結構優化布局、技術創新、內生外延雙輪驅動等方面,剖析廣電計量改革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之道。黃敦鵬表示,得益于廣州無線電集團“改革”和“創新”的基因,廣電計量過去實現了持續快
作為我國電子測量儀器學科的帶頭人,年夫順從事電子測量儀器科研工作已超過3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微波矢量網絡分析儀、毫米波與太赫茲測量儀器和自動測量系統,現任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在電子測量儀器領域,年夫順的科研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北斗導航衛星、5G移動通信、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專項以及相控
推動高端光學儀器國產化——“奧譜天成”董事長劉鴻飛的返鄉興業之路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福芳 通訊員 鄭娜【“伯樂”推薦】奧譜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鴻飛。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福芳 攝奧譜天成(湖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鴻飛,博士畢業后一直在國外儀器巨頭企業工作,切身感受到國外儀器企業對
導語:在當前國外有關技術封鎖及國內區域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張賓帶領團隊在微機電系統(MEMS)半導體智能傳感器領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技術壁壘,補足短板,優化產品設計、完善檢驗檢測,建立以質量為基礎的品牌發展戰略,加快市場化推廣應用,用科技服務民生、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實現“2025年中國芯片自給率達
近年來,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可持續的二次能源,正逐漸被約40個國家視為氣候友好型能源解決方案的重要選項。我國各部委已密集出臺各項氫能支持政策,產業集群不斷壯大,氫能產業發展已具燎原之勢。值得注意的是,氫氣作為一種容易泄漏的氣體,常態下極易燃燒和爆炸。如何在制、儲、運、用等環節中,利用氫氣傳感器等檢
◇不斷完善評價導向,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金標準 ◇卓越工程師培養需要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組合成新系統并不斷迭代,以做出創新產品作為培養模式的評價標準。這是新時代工程師的底色,也是區別于國外工程師、傳統工程師的卓越所在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在新中國朝陽中誕生的一所高校,
2021年2月,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高德紅外高性能制冷紅外焦平面探測器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斬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數日后,該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國首款百萬像素級雙色雙波段紅外探測器,通過行業專家科技成果評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填補國內空白,整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跟跑、并跑到領跑,中國紅外探測技術
科學家楊學明每一步的選擇都有點“江湖豪氣”。研究了近10年分子光譜學的他,決定轉向研發科學儀器,開啟化學反應動力學研究,因為“做了很多的分子光譜工作,沒有找到讓自己激動人心的方向”。研發科學儀器,楊學明有他的底線——不能跟別人一樣,要研制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儀器、要找到最好的實驗方法,做真正對本領域發展
“想做好實驗科學研究,應該先把科學儀器做好,掌握關鍵技術。”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一直在研發先進科學儀器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和前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學明,中科院大連化物所供圖)2022年末,他因研發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量子態分辨的
12月20日,河南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在鄭州舉行,95家優秀(杰出)民營企業及97位民營企業負責人受到表彰,漢威科技成為獲表彰的10家杰出民營企業之一。次日,在大河財立方舉辦的微博連麥活動中,漢威科技董事長任紅軍表示,感謝政府對漢威科技的厚愛,這也是對漢威科技20多年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認可。科技創
近日,由新華社主辦的《瞭望》新聞周刊,就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為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等問題,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尤政院士以國內MEMS技術人才和華中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等例子進行了回答。在華中科技大學精密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內,科研人員進行衛星編隊仿真控制的研究(2023年1月4日攝)華中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在世界上真正立足并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必須占據高科技領域的陣地,一定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所長蔣莊德說。多年來,蔣莊德心懷“制造強國”目標,夙興夜寐,埋頭苦干,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微納制造與先進傳感技術、精密和超精密加工與測試
近年來,隨著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加速發展,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慧醫療等應用不斷迭代升級,全球城市正逐步向創新化、智能化、規模化的方向邁進,其中的核心關鍵部件之一就包括傳感器。眾所周知,傳感器是萬物智能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做好一支傳感器是橫亙在傳
潘時龍,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來,他在微波光子學領域辛勤耕耘、不懈鉆研,為雷達裝上了一雙“智能眼睛”。回國任教勇攀科研高峰2009年,潘時龍正在加拿大博士后流動站工作,彼時,世界主要國家在微波光子學領域展開激烈競爭。1年后,當
▲張學記院士“回國不需要理由”1989年,張學記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化學系。此后,他用5年時間獲得博士學位,并先后到斯洛文尼亞、瑞士和美國進行博士后研究,主攻方向為生物傳感器。剛出國時,無論是那里的實驗設備,還是研究人員待遇,都讓張學記感受到了“宇宙級差距”。正是這種差距,讓他更加努力鉆研,而在國內求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