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一份電子測量儀器專家交流會議紀要,信息量很大。據悉,這次交流是2022年5月19日以線上交流進行的,談及的內容包括測量儀器市場前景分析、國產化替代、測量儀器自研芯片等,專家認為,“外購ADC拼接有極限,一旦儀表達到一定性能門檻,芯片需求短版顯而易見,所以自研芯片是必要的。”因此,“無論自研是否艱難,對高端或自主可控的需求都是必要的。”
Q:測量儀器包括什么?會應用在哪些場景?目前中國的測量儀器市場規模大概有多大?
A:通用電子儀器包括以下種類:時域端的示波器;頻域端的頻譜儀、信號源、矢量網絡分析儀等,以及在4G、5G研發端和產線端應用比較廣的綜測儀,這些都是電子設計制造中經常使用的儀表類型。除了通用電子測試儀器外,還有針對專用電子測試測量的儀表,這部分占比不是很大。
從測試產業鏈來看,分為上中下游客戶:上游的零部件廠商,他們會在半導體、晶圓體、PCB加工、半導體測試中用到示波器類、信號源類、手持儀表類的儀器,或是這三個儀器集合在一起的測試測量系統;中游的電子測試測量的客戶,像高校、研究所等,他們會在設計、硏發、生產、售后維護中用到示波器、頻譜儀、波形發生器、電源和電子負載等;下游的客戶,像高校(特別是一類和二類高校)、國防研究所、工業生產、無線通信的大型客戶都會用到儀器儀表,比如華為、opp、vivo等做消費者電子終端的下游廠商會頻繁地用到剛才提到的幾類儀表,特別是在產線上用得比較多的綜測儀。
除了2017-2018年,國內4G向5G發展使得行業有了較高的增長之外,2015-2017年,包括2018年之后,國內電子測試行業的增長率在10%左右,增速比較較穩定。2021年中國測試測量儀器市場規模約為50億美金,預計2022年約為53億。
細分儀器的市場規模倩況:1)示波器。2018年約3.8億美金,2019年約4億美金,2020年約4.4億美金,2021缽到48億美金,預計2022年在5.2億美金左右。2)信號源類儀器。2018年約1億美金,2020年到2022年約1.12億美金。3)射頻類儀器。因為儀表種類比較多,所以市場規模較大,2018年約6億美金,2019年約6.3億,2020年約6.7億美金,2021年約7億美金,預計2022年超過7.5億美金。4)其他類型的儀表,如電源、電子負載、功率計、非通用類儀表等。
Q:中國市場規模在全球市場規模中的占比大概是多少?增速如何?
A:2021年中國電子測試儀器市場約50億美金,全球約40億美金,所以中國市場規模占比約為三分之一。國內電子測試儀器市場的增速與全球市場的增速相比是比較高的,中國市場增速在亞洲區也是最高的。除了中國之外,就是美國市場的增速會比較快,但也沒有10-15%這么大的增速。2019年約46億,2020年約48億,2021年約50億,一年約2億美金的增長。
Q:高中低端示波器的市場規模比例大概是多少?
A:因為各個廠家對高中低端示波器的區分不一樣,所以統計得會有差異。我們認為2GHz以內是低端的,2-8GHZ是中端的,8G以上是高端的。中端和低端的占比比較高,各占30-40%;雖然高端的單臺表價格很高,但是它的應用范圍也相對較窄,所以占比比較低,一般能占到百分之十幾到二十。
Q:頻率類儀器(頻譜儀、網分、信號源)的高中低端比例大概是多少?
A:與示波器差不多,高中低端的比例大概是2:4:4。
Q:生產端和研發端產品的市場規模比例大概是多少?
A:每家公司不一樣。1)示波器使用較多的是手持類或中低端示波器,包括點位的檢測、產線的綜合測試、系統的校準等。因為中低端產品單價比較低,所以在生產端使用的示波器的比例不會特別高,生產端和研發端的比例為3:7或2:8。2)頻率類儀表在產線上的應用會比較多,比如基站需要頻繁地使用頻譜儀進行頻域測試,一般比例是4:6或5:5。
Q:美系廠商釋放的需求是否會被德系或日系的廠商搶占?
A:在國產領域去美化說得不多,一般是說去國外化。基本上如果不是原廠設限,對于國內用戶來說,不管是美國還是德國都是國外的,只不過是與產品是否能進到國內或是否能賣給客戶有關。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國外的產品都差不多,當然美國的可能更受限。
Q:軍工國產化是否使得軍工客戶對國產測試儀器的采購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
A:目前大部分客戶都在提國產化的要求,有以下三種提法:1)某一種預算里面有一部分必須要國產化,即預算國產化;2)生產產品中的一部分須要國產化;3)設計產品必須要國產化。對于測試測量有兩種情況:1)列裝,這部分要求國產化率是最高的,基本不會使用國外的儀器;2)研發,這部分不太要求國產化,國產和國外的儀器都可以使用,主要系檢查手段相對比較寬松,而且客戶也更愿意使用國外的技術,一方面是有利于軍工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能更好地縮短國內外的差距。但同時,國產儀器的競爭力、占比都在提高,軍工的一些客戶國產化比例是每年都在增長。
Q:在軍工國產化方面,是否有相關文件,比如硬性的規定、購買國產化產品會有補貼?
A:對于國產化,有的會發一些規定,有的是會開會要求,有的是形成了潛規則。列裝部分以前有雙九五,現在是三九五,甚至百分百的規定,即要求在設計或模組里,國產成本占比要達到95%,用到的器件或芯片的國產個數占比也要達到95%。現在有的要求更嚴格,需要達到百分百,即器件、芯片、PCD板等都要是國產的。這個規定是發過的。還有一種是國家專門批的,比如一些軍工央企每年都有專門的費用會用于國產化器件和國產化模組的劑弋,還會用于支持軍民融合的公司在國產化器件或國產化模組里投入更多的硏發。因為國產化產品的價格不一定比進口便宜,很多甚至比進口貴,所以這些資金會用于補助。
Q:軍工對測量儀器的需求是否因為因為軍工信息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產生了明顯提升?
A:有提升,而且提升還不小。據專家觀察,“十四五“規劃里,一些軍工央企獲得的經費都是以前經費的幾倍或大幾倍,一些大型的核心戰略軍工央企獲得的資源和經費都是空前的。具體到采購測量儀器,2017年之前,軍工客戶群體每年的增長率極穩定;但是在2018年之后,軍工的增長率是比較高的,達到20%,基本上三年翻一翻。
Q:軍工行業如何迭代?什么情況下需要新增采購設備?
A:各行各業采購趨勢不同。在通用電子領域,迭代趨勢是通信換代,在3G到4G、4G到5G換代區間中的前期儀表需求較大,中后期則生產需求較大。在軍工領域,迭代與五年規劃相關,五年計劃的前期預研類儀表較多,中后期以生產、列裝為主。在高校領域,以前沿業務研究為主導,各個高校研究方向不同,如清華大學研究量子通信等通信領域,電子科技大學研究雷達領域,中南大學研究信道等,會根據國際熱點研究持續購買。新增采購設備一是基于產業,二是基于研究方向,三是基于儀表本身的更新迭代,一般儀表的使用壽命平均為五到十年,但通信和前沿研究領域三到五年則需成。
Q:4G到5G更新換代時,行業增速怎么樣?
A:各種儀表應用不同。4G到5G切換期間,高頻通信、毫米波通信、汽車雷達等新產業方向給行業帶來30%的增速。其中,產線訂單爆發式增長,4G逐漸停產,5G隨之替代,單年增速超50%。這種增長持續一年左右,第二年漸趨穩定。
Q:未來如何能刺激儀表更新換代加速?
A:1)國內毫米波通信上量。毫米波5G目前主要在美國,國內較少。2)自動駕駛物聯網互聯,國內EV廠商在多媒體人機交互應用更上一層樓,提升自動駕駛、輔助駕駛和V2X。3)大物理研究、醫療研究、國產化研究等的提升。4)上游半導體相關測試,5G相關半導體、大功率半導體和器件半導體測試相關業務。
Q:國產4G、8G示波器產品能否使用多塊ADC的拼湊方案?
A:不論是拼湊,還是通過時間交織去提升采樣率,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性能和成本平衡。這 種方式是適用的,但性能水平達不到太高,因為拼湊或時間交織,即便處理交織毛疵算法再 好,都無法改變客觀的物理條件。拼湊會造成采樣率不穩定或可信位數低,如兩個18bit ADC 拼接后無法維持18位。至于拼接后會損失多少性能,則取決于廠商的硬件調試能力。因此,拼接是經濟的方式,但不是最優解。大廠會選擇在芯片內部使用若干顆小的ADC芯片進行 拼接,因為前者屬于晶圓級,后者屬于PCB級,晶圓級拼接比PCB拼接性能好很多,而且 大廠單顆小的ADC性能也很高。因此,無論自研是否艱難,對高端或自主可控的需求都是必要的。其次,即便外購ADC拼接也具有極限,一旦儀表達到一定性能門檻,芯片需求短版顯而易見,所以自研芯片是必要的。
Q:是德科技自硏芯片不外購且缺乏大規模攤薄,是否會導致成本較高?國產替代是否能選比較有潛力的芯片廠商?
A:2015年至今,Tl、ADI半導體等公司向國內銷售ADC芯片在20G范圍以內,購買該范圍的芯片制作的示波器理論帶寬在5G以內,考慮實際還會更低,再往高端去就無芯片可買。全球范圍內,美國是德、泰科、力科,R&S公司示波器都在10G帶寬以上,所以需要自研芯片。對于芯片廠商來說,示波器所需要的高速ADC是個很小的市場,可能在軍工和醫療行業有需求,但也非常少,所以不一定有足夠的動力。此外,用于儀表級的ADC要求前端射頻通路非常純凈、穩定、高精度、電路串擾影響低等,國內目前沒有廠家達到要求。
Q:國內晶圓廠可以生產ADC嗎?
A:ADC制程要求不高,對材料和穩定性要求高,國內代工廠可以做,但需求量低,也不一定有合適的制程。
Q:射頻類儀器的核心難點是否為自研芯片?還是整機設計、集成和算法?
A:示波器的核心指標是帶寬,即3DB帶寬,和ADC性能直接相關,因此ADC芯片在示波器中尤為重要。但頻譜儀和網絡分析儀不同,其按頻率運算,沒有必要在同時間內看到大范圍。最早期頻譜儀和現在網分都是外插式,一時間點內只看到頻段內的信號,如測1G-10G,非同時觀測1G-9G帶寬,而是僅同時1G-2G或2G~3G。目前頻譜儀有超40G,但并非同時觀測40G,所以對ADC芯片的要求沒有示波器那么高。例如,5G示波器通常需要20G采樣率的ADC芯片,而頻譜儀的帶寬很少超過5G,基本在2G左右。對于頻譜儀類和時網來說,乘法混頻器、數字中頻和FPGA算力才是頻譜儀、信號源的核心部件。網絡分析儀往往是高精度功率器,即接收機模組。接收機性能較頻譜儀更好,信道承接度更好。目前看來,頻域類產品用商用類芯片的問題不大。
Q:示波器核心參數是帶寬和采樣率,那頻率類產品,如頻譜分析儀,核心參數關注哪幾個?
A:頻譜儀核心參數有:1)測試覆蓋頻率范圍,是影響頻譜儀中高低端主要指標;2)分析帶寬,是指同時分析多寬信號。羅德、是德科技等公司可以達到2G甚至5G。3)平均噪聲電平,是指底噪,底噪聲過高時無法測量更小的信號。同時,平均噪聲電平指標也能反映靈敏度指標,體現測量小信號的能力。4)動態范圍的指標,是指儀表同時測量大信號和小信號的能力,又稱無雜散動態范圍。5)其他,如通信較多使用的相噪指標,通過向噪分析儀專門測量;如頻譜儀使用通帶內平坦度,頻譜儀中頻逆波器中的頻逆波性能不好,可通范圍內的平坦度不好時,對信號范圍內測試也會產生影響。
電科思儀新推出的4082系列信號/頻譜分析儀
Q:對鼎陽科技、坤恒順維,產品水平的看法?
A:坤恒順維的產品比較特殊,是對于信道環境的仿真模擬,提供電磁、物理環境的仿真模擬的測試環境,對標的是keysight.思博倫,應用領域有:衛星通訊、5G、6G的預研、MassiveMIMO的應用等。在國內做信道模擬器這塊,坤恒順維是首屈一指的。
鼎陽是通用儀表供應商。從產品上看:鼎陽的產品有示波器、頻譜儀、任意波形發生器、網分、直流源等產品。鼎陽產品品類是最多的,鼎陽以前是做代工的,它的產品做工、硬件平臺的設計都比較符合進口儀表的使用習慣,看起來也高端一些,兩者的示波器做得都不錯,各有千秋。兩者的其他產品差不多,頻域類的產品41所在民用領域做得稍微好一點。總體來看,鼎陽的業務范圍、客戶口碑好一點。
鼎陽科技 示波器
Q:坤恒順維的信道仿真儀經驗對未來涉及信號源和頻譜產品是否能起到促進作用?
A:有一定促進作用。信道模擬器對硬件調試要求非常高,但信道仿真儀與頻譜儀、信號源電子測量儀器的經驗和研發能力門檻不同。信道仿真儀注重多通道互聯、電磁仿真與頻復雜度、軟件算法和建模,對射頻通道純凈度和算法語言衰落多晶軟件要求高。但頻譜儀和信號源看重儀表硬件性能對信號的影響,與信道模擬器關注方向不同,兩者核心門檻獨立。兩者在FPGA研發、數字中頻核心IP移植方面相通,但硬件方面與頻譜分析軟件、信號發射模板等獨立軟件方面則需要一定研發積累。可以理解為仿真儀經驗在硬件調試上的經驗,可以幫助進行頻譜儀、信號源電子測量儀器開發,但三者核心關注點還是有所不同的。
(以上文字內容來源: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