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商導讀:低功耗、高速度、高集成度的LSI電路是成眾多電子產品的首要考慮,這也就導致裝置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容易受到電磁干擾的威脅。此外,大功率家電及辦公自動化設備的增多,以及移動通信、無線網絡的廣泛應用等,又大大增加了電磁騷擾源。這些變化迫使人們把電磁兼容作為重要的技術問題加以關注。
電磁兼容
采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使同一電磁環境中的各種電子、電氣設備都能正常工作,并且不干擾其他設備的正常工作,這就是電磁兼容(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縮寫為EMC)。
在國家標準GB/T4365-1995中對電磁兼容嚴格的定義是: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對該環境中任何事物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騷擾的能力。
電磁兼容性包括兩方面:電磁干擾(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EMI)、電磁耐受(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MS)。
EMI指的是電氣產品本身通電后,因電磁感應效應所產生的電磁波對周圍電子設備所造成的干擾影響;EMS則是指電氣產品本身對外來電磁波的干擾防御能力。
其中EMI包括:CE(傳導干擾),RE(輻射干擾),PT(干擾功率測試)等等。EMS包括:ESD(靜電放電),RS(輻射耐受),EFT/B(快速脈沖耐受),surge(雷擊),CS(傳導耐受)等。
常見的騷擾源
顯然,EMC 設計的目的就是使所設計的電子設備或系統在預期的電磁環境中能夠實現電磁兼容。換而言之,就是說設計的電子設備或系統必須能夠滿足EMC 標準規定的兩方面的能力。
常見EMC測試項目
電磁干擾(EMI)的原理
EMI的產生原因
各種形式的電磁干擾是影響電子設備兼容性的主要原因。因此,了解電磁干擾的產生原因是抑制電磁干擾,提高電子產品電磁兼容性的重要前提。電磁干擾的產生可以分為:
1.內部干擾內部電子元件之間的相互干擾
(1)工作電源通過線路的分布電源和絕緣電阻產生漏電造成的干擾。
(2)信號通過地線、電源和傳輸導線的阻抗互相耦合,或導線之間的互感造成的影響。
(3)設備或系統內部某些元件發熱,影響元件本身及其他元件的穩定性造成的干擾。
(4)大功率和高點壓部件產生的磁場、電場通過耦合影響其他部件造成的干擾。
2.外部干擾——電子設備或系統以外的因素對線路、設備或系統的影響。
(1)外部高電壓、電源通過絕緣漏電而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2)外部大功率的設備在空間產生很強的磁場,通過互感耦合干擾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
(3)空間電磁對電子線路或系統產生的干擾。
(4)工作環境溫度不穩定,引起電子線路、設備或系統內部元器件參數改變造成的干擾。
電磁干擾的傳播途徑
1.當干擾源頻率較高,且干擾信號波長比被干擾對象結構尺寸小,則干擾信號可認為是輻射場,以平面電磁波形式向外輻射電磁場能量,并進入被干擾對象的通路。
2.干擾信號以漏電和耦合的形式,通過絕緣電介質,經公共阻抗的耦合進入被干擾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