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25 廣州德祿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由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重點專項“分布式光纖應變監測儀”項目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突破了高空間分辨率技術、超長距離測量技術和高精度布里淵信號處理等關鍵技術,開發
基于單分子定位的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PALM打破了光學衍射極限,于2014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相對于目前廣泛使用的其它超分辨成像技術而言,該技術具有最高的空間分辨率(~20 nm),因此在生物學中帶來了廣泛的應用。
2019年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課題組與徐平勇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Methods》上發表了題為 “mEosEM withstands osmium staining and Epon embedding for super-resolution CLEM” 的研究論文
近年來,伴隨著3D傳感行業的迅猛發展,機器視覺迎來轟轟烈烈的第四次視覺革命。勃肯特機器人研究院團隊,采用結構光相機配合自主研發的串并混聯六軸機器人完成3D視覺相關檢測項目,并即將投入實際應用階段。視覺升維
隨著人類探索宇宙的不斷深入,不依賴地面設備的航天器自主導航技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脈沖星被稱作“宇宙燈塔”,是一類高速自轉的中子星,其脈沖信號的長期時間穩定度很高(可達10-18s量級),甚至優于地球上的原
利用磁場或電場來控制紅外線和太赫茲波的能力是物理學中一個巨大挑戰,它可能徹底改變光電子、電信和醫學診斷。之前理論預測石墨烯(一種由碳原子組成的單原子層)在磁場中不僅可以根據需要吸收太赫茲和紅外光,還可
細胞微環境的改變與許多生理、病理過程密切相關,發展非侵入性熒光探針以監測細胞內生物分子含量或生理參數的微小變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和醫學價值。然而目前大多數胞內熒光分析方法只提供非定量的熒光成像,其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微型光泵浦激光器,可以在活組織內運行而不會對組織造成傷害。研究人員稱,這一新型設備拓寬了相干納米級光的應用范圍,有望在生物成像領域大顯身手。相關論文刊登在近日的《自然·材料》雜志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濤院士和紀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提高光學顯微鏡分辨率技術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Molecular Resolution Imaging by Repetitive Optical S
瑞典最近有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由石墨烯制成的探測器,或能徹底革新下一代太空望遠鏡中的傳感器。石墨烯制成的探測器其原理是使用石墨烯實現太赫茲(THz)外差探測,將兩種太赫茲波(圖中紅色部分)射入石墨烯,然后在石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道,英國研究人員精確測量出了質子半徑:0.833飛米,向解決過去10年來一直困擾物理學家的質子半徑之謎邁出了關鍵一步。解決這一謎團對理解物理定律意義重大,比如描述光和物質如何相互作用的量子
近日,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在安徽皖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高端檢漏儀器設備的研制及應用開發”項目技術綜合驗收會,該專項順利通過科技部組織的技術綜合驗收
來自蒂賓根大學的生物學家是跨學科團隊的一員,近期,該團隊成功研發了新型生物傳感器,可以更有效地在水中檢測藥物產品。這些傳感器可以實時和低濃度測量兩種類型的藥物物質,β-受體阻滯劑和非甾體抗炎藥(NSAID)
近日,安光所趙南京研究員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專項“海洋生物化學常規要素在線監測儀器研制及產業化”項目,圓滿完成2019年渤黃海航次規范化海上試驗任務
日前,美國研究小組在夏威夷Maunakea的8米雙子座望遠鏡上使用強大的新儀器發現了一顆難以捉摸的系外行星的秘密。這項研究結果不僅將木星大小的系外行星劃分為一個近似的雙星系統,而且還首次最終證明了這顆恒星繞行星軌道運行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自1996年該項目開始立項以來一直受到延遲的影響。但是,該機器現在已經首次完全組裝。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組裝完畢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一種紅外線太空望遠鏡,重量為6.2噸,約為哈勃太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