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信部聯合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提出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業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部分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產業跨界融合的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以下為原文部分節選:
質檢總局 國家標準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關于印發《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的通知
國質檢標聯〔2016〕3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切實發揮標準化和質量工作對裝備制造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品產業邁向中高端,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質檢總局 國家標準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2016年8月1日
(此件公開發布)
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
目標任務
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裝備制造業標準整體水平大幅提升,質量品牌建設機制基本形成,部分重點領域質量品牌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重點裝備質量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產業跨界融合的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企業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持續增強,質量主體責任意識顯著提高,有力支撐《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打造一批“中國制造”金字品牌。
提升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
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需要,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強化標準化與科技創新融合,推進軍用標準和民用標準兼容發展,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創新政府事中事后監管方式,提升質量技術基礎服務水平,健全質量發展考核與激勵機制,提升企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創新能力,塑造“中國制造”品牌形象。
深化智能制造標準化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等國際標準化組織活動,在數字化協同設計等領域實現國際標準突破。加強與發達國家和地區間的技術標準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中德智能制造/工業4.0標準化工作組等合作平臺,吸引企業界、學術界廣泛參與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培養標準化人才,開展標準互認,共同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依托主機企業和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高檔數控機床和關鍵功能部件標準研制,重點制修訂先進裝備制造業和軍工行業配套的智能機床、智能生產線、智能柔性線、智能制造單元等智能高檔數控機床標準,以及中高檔數控系統、滾動功能部件、主軸部件、數控動力刀架、數控轉臺、動力卡盤、大型刀庫等關鍵中高檔功能部件標準及數控機床切削用硬質合金材料、線切割材料標準,提高自動化、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綠色化、高可靠性、高精度保持性等指標。加快增材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專項配套標準制定。推進我國自主創新機床標準轉化為國際標準。強化機床高新技術和安全標準貫徹實施,在機床設計、制造和驗收等全過程執行綠色、節能標準。加強產業鏈相關標準化的協調與統籌。加快制定機器人標準化規劃,完善機器人標準體系。制定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相關領域的術語、通用要求、設計、接口、通信、測評、安全、軟件、可靠性、模塊化等基礎共性標準。加快完善現有工業機器人整機標準體系,重點研制噴涂、打磨拋光、焊接、裝配、搬運、移動等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技術標準。推進機器人標準在產業化中規模性示范應用,建立機器人整機及系統級試驗驗證測試平臺,為推進機器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標準化支撐。(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pagebreak]
(三)航空航天裝備。全面推動航空裝備領域標準研究與驗證、制定、實施、評價、反饋等標準化全生命周期科研工作,強化標準的前期研究與驗證。重點加強先進飛機設計與仿真、先進工藝與工裝、航空用先進復合材料、高端標準件、基礎與結構要素、智能制造、綠色節能減排降噪等領域標準的研制。搭建航空領域通用共性技術標準研究、驗證、評價的標準實施數據平臺。加強國外先進技術標準的分析研究及引進轉化研究,重點開展航空裝備領域智能制造標準國際對接工作。實施民用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及基礎零部件標準攻關工程,解決航空發動機研制過程的標準短板問題,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標準體系。實施通用航空、無人機系統、民用直升機、航空研制運營管理等標準化示范工程。聚焦重大專項和重點型號科研等領域,研究制定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深空探測、載人航天、航天試驗驗證與測試、航天管理等關鍵技術標準。圍繞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天基信息資源優勢,加快制修訂衛星應用產業發展相關標準,推動衛星應用數據標準化,加強與公眾服務、與重點行業應用對接,促進航天技術軍民融合。建成滿足航天國際合作需求的中國航天標準體系,發布中國航天標準外文版,加大航天領域國際國外先進標準轉化力度,實現航天領域國際標準化工作新突破,加快中國航天標準“走出去”,支撐中國航天走向世界。(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加快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核心關鍵標準制定,實現與國際接軌。聚焦重大項目和重點裝備的發展需求,推進超級生態環保船舶、極地運輸船舶、遠洋漁業船舶、高性能執法作業船舶、大中型豪華游船、大型液化天然氣燃料動力船、船用清潔能源發動機等標準體系建設。重點開展水下生產控制系統、水下專用作業裝備與設備、深海錨泊及動力定位控制系統、高效低排放大功率低速發動機關鍵零部件、船舶智能監控系統、船用液化天然氣等氣體燃料供應系統關鍵零部件等重點系統和設備及關鍵零部件標準制修訂。開展船體結構輕量化設計技術、船型優化節能技術、船舶推進裝置設計技術、減振降噪與舒適性技術、低溫防護及防冰除冰技術、船舶智能設計制造技術、水下安裝技術、海洋工程裝備海上試驗技術、降低船體摩擦阻力涂料、船用抗低溫新材料等關鍵共性技術標準研制。開展海洋工程用特殊超大型起重設備標準、大型港口散料裝卸成套設備技術標準、海洋石油鉆采設備等海洋石油裝備標準的研究與制定。重點研制海水淡化生產工藝、成套裝置及關鍵部件等技術標準;海洋能及海上風力發電裝置設計、制造技術標準;深遠海區域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技術標準;深海生物采樣及海底礦產資源勘探裝備技術標準;全球綜合資源環境調查船等工藝技術標準;海洋環境觀測、監測儀器設備的設計、制造標準;潛水器、海底空間站、海洋監視/識別/預警裝置、深海通用基礎件等標準。建設海洋環境觀測、監測信息保障智能制造標準化示范平臺。(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能源局、海洋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標準化工作。加快構建包括整車及關鍵系統部件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在內的智能網聯汽車標準體系。繼續研究和完善汽車能耗及相關節能技術標準。制定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以及動力電池等零部件相關標準。開展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研究,制修訂無線充電、大功率充電及充電服務互聯互通檢測標準。研制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貯氫合金電池材料、發動機用稀土永磁材料、汽車輕量化用鋁合金材料和鎂合金材料等相關標準。加強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國際標準法規的合作與交流。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要標準的實施效果評價,為后續標準修訂提供參考。(工業和信息化部、能源局、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電力裝備。依托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等產業化示范應用,研制節能環保和自動控制等方面相關標準,促進火電機組超凈排放和優化運行。完善燃氣輪機標準體系,制定質量控制、檢測監造等通用技術標準。依托百萬千瓦水電示范項目,研制大型混流式及低水頭貫流式水電機組標準,積極參與混流式水輪機、水輪發電機領域國際標準研制。建成全面覆蓋二代改進型核電機組及三代壓水堆核電機組的標準體系,加強高溫氣冷堆、快中子增殖堆、超臨界壓水堆機組等四代核電技術標準體系研究。研制適應我國特殊氣候條件的分布式發電技術標準,完善風電、光伏發電標準體系。建立我國槽式和塔式光熱發電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光熱發電國際標準化工作。完善通信用燃料電池標準體系,加強可靠性、耐久性方面標準研究。開展核電用鋯合金材料、太陽能發電用半導體材料、火力發電用鈦合金材料、風力發電用稀土永磁材料、銅鋁復合導電材料、鋁合金電纜標準研究。加強液流電池、鈉硫電池、抽水蓄能等電化學和物理儲能技術標準研究,重點開展關鍵部件測試和系統在線監測標準研制。開展特高壓直流輸電成套裝備、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柔性直流輸電成套裝備、電力電子成套裝備、多端直流工程技術與裝備、高電壓大容量直流斷路器、高電壓等級超導輸變電設備和大容量發電機保護斷路器和電力機器人等方面標準研制工作。積極推動高壓開關、輸配電電力電子及繼電保護、變壓器、電力儲能設備、低壓直流設備、架空導線等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